工大新聞
張晨鼎教授的天然堿研究之路
2015年,張晨鼎教授編著的《天然堿礦床開發》獲2014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一等獎。此次評選范圍為我國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間出版的科技新書和教材新書,評選活動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舉辦。本書是化工學院歷史上獲獎級別最高的出版物。也是張晨鼎教授孜孜追求,從事天然堿研究四十多年艱辛歷程的一份厚禮。
《天然堿礦床開發》一書共八章,372頁,由中國石化出版社出版。該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全球天然堿礦物與資源,天然堿成礦物質來源,天然堿成礦化學物質的相平衡和熱力學性質,重要天然堿礦床概況和沉積地質環境與礦床的形成,天然堿礦的開采,天然堿加工的一水堿工藝、碳化工藝、倍半堿工藝和苛化工藝。附錄中完善地提供出天然堿成礦化學物質五元體系的液固相平衡數據。《天然堿礦床開發》一書對從事天然堿和純堿工業及無機鹽礦床勘探開發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對高等學校有關地質、礦物、化學礦開采、化工工藝和設備設計等專業的師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本專著凝聚了張晨鼎教授的大量心血,他表示將繼續修訂此專著,完善和豐富部分內容,并準備出版英文譯本。
張晨鼎教授的天然堿研究之路歷經創業之艱走向世界。1972年,化工部組織各方面技術人員,討論“內蒙古查干諾爾堿礦和加工廠的擴初設計”,在討論中有人建議委托一個單位做試制芒硝堿的試驗。會后張教授抓緊通過學院向內蒙古燃化局提出申請,希望承擔這個試驗項目。經多次匯報、討論,終于在1973年由內蒙古燃化局下文,決定由內蒙古工學院承擔該項試驗。芒硝堿項目雖然不大,但在當時是化工系第一次承擔的科研項目,從系、科研生產處到學院都很重視和支持。該項目1975年完成試驗并在此基礎上,1976至1978年期間,針對天然堿工業中澄清、過濾技術難題,先后完成了“漂上澄清”“絮凝劑選擇”“堿泥絮凝澄清”“天然堿干燥”和“天然堿腐蝕”等室內試驗,為承擔和完成幾個內蒙古自治區科研項目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有了5年的研究、實驗基礎,內蒙古工學院天然堿研究室于1978年正式組建。張晨鼎教授帶領研究室成員夙興夜寐,絮凝澄清,不斷努力逐步將室內試驗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先后與伊盟天然堿公司、烏海市化工廠等企業共同進行項目試驗裝置的設計、制造、安裝和調試。從1985年開始,結合我校研究生培養,研究室完成多個耐天然堿腐蝕材料的研究課題,為天然堿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研究室的研究方向發展到以水鹽體系相平衡為主,取得了豐碩成果,為申報自治區重點學科打下了堅實基礎。
1997年,張晨鼎教授應邀參加了在美國巖石泉召開的第一次國際純堿會議,作題為“The natural soda deposits of china”的學術報告,介紹了中國天然堿開采、加工技術和研究成果,也介紹了中國合成純堿工業大發展和技術進步,是當時第一個在國際會議上介紹中國合成天然堿和合成純堿的人,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中國天然堿和合成純堿工業的形象,打開了走向世界的大門。1998年以來,張晨鼎教授多次以技術顧問的身份帶領技術人員到美國的天然堿廠礦進行技術考察和交流。2002年,促成了由中方承包土耳其開發天然堿礦床的采礦和加工廠設計。
從1972年參加查干諾爾堿礦的設計討論至今,張晨鼎教授已從事中國天然堿研究四十多年。期間完成數十個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大都在設計或生產中應用。天然堿研究室曾是我校極具鮮明北方特色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基地,同時也是國內一流的天然堿和水鹽體系相平衡研究中心,一度蜚聲國內外純堿行業。進入21世紀,中國合成純堿和天然堿工業在新形勢下出現了許多新的技術問題,亟待研究。耄耋之年的張晨鼎教授沒有停下天然堿研究工作的腳步,退休后,他仍然專注有關天然堿的研究和資料整理,在天然堿研究之路上奔波跋涉。張晨鼎教授說:“天然堿研究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順利也有彎路。一個人一生的精力畢竟有限,不可能涉獵很多,如果能在某一個方面持之以恒地做些研究,對國家、對社會就是貢獻。”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張晨鼎教授退休后仍然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離不開對待研究工作的專情投入、持之以恒和敬業奉獻。這種執著和認真的態度,值得廣大青年教師效仿學習。
(供稿:化工學院 編輯:宣傳部 白楊)
上一條:我校部署第四輪學科評估工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