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內蒙古工業大學門戶官網!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正文

工大新聞

投身邊疆心之所向 八十七載素履以往——深切緬懷原內蒙古工學院院長李希玉教授

時間:2016-03-06  瀏覽數:次  字體:    來源:新聞網

2016年2月29日,內蒙古工業大學最早的建設者之一,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工科教育奠基人之一,原內蒙古工學院院長李希玉教授作別了身后寂靜美麗的校園,作別了相伴六十余載的錦繡事業,平靜而永遠的離開了我們。3月2日舉行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學校領導、李希玉教授生前友人、聞訊趕來的學生與老先生告別,為李希玉教授送行。沉痛、悲傷、惋惜之余更多的是對李希玉教授在工業大學建設發展歷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緬懷。

他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教書育人的摯愛,對生活名利的安之若素,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

砥礪前行 奠基事業

李希玉,山東省武城縣人,19291月出生。19493月在北平匯文中學參加革命工作,同年7月由北平團市委選派到中南海參加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秘書處工作,并見證了隆重的開國大典。194910月,李希玉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19528月畢業后志愿投身于內蒙古邊疆建設,把自己全部的光與熱奉獻給了內蒙古工業大學(原內蒙古工學院)的建設和發展。

1951年,綏遠省為適應工業建設需要,建立了綏遠省高級工業學校(內蒙古工業大學前身)。建校伊始,校址還在鼓樓南面的老缸房碾子巷女子師范院內(今呼和浩特實驗中學)。1952年8月26日,意氣風發、滿懷憧憬的李希玉告別了哺育他成長的清華大學,一卷行李,一只木箱,坐上火車來到了綏遠省歸綏市。學校建設之初,條件異常艱苦。學生宿舍同時又是教室,室內用木板釘成兩排大通鋪,中間放幾張條桌,通道很窄。他和老師們一樣需要先爬上床鋪,再從床鋪走向講臺。195210月,新校址在歸綏市麻花板村建成(目前我校新城校區),李希玉帶領學生冒著深秋初冬的寒風,一次次的肩扛手抬,搬運課桌床鋪,一次次的揮鍬抬筐,參加建校勞動,歌聲、鍬聲此起彼伏,師生其樂融融。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李希玉開啟了他堅守三尺講臺,投身教育事業的人生之路。

教書育人 誨人不倦

剛剛大學畢業的李希玉在第一線從事工科力學教學工作,雖然教學經驗不足,但他認真備課,認真講課,認真輔導,腳踏實地進行教學工作。面對復雜公式,他嚴謹梳理,反復演算;針對教學難點,他廣泛涉獵,反復推敲;面對教學疑點,他發揚民主,開展討論;面對成績,他認真總結,戒驕戒躁。在教學實踐中,李希玉克服困難條件,帶領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教學模具,積極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專業觀察能力。批改作業,登錄成績,對學生的學習和出勤情況做詳細的記錄,幾乎填滿他所有的業余時間。

除了主講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高等動力學等課程外,李希玉還潛心鉆研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工作,發表《試論理論力學的理論好懂,習題難做》、《相對于速度瞬間中心的動量矩定理》、《論達朗貝爾原理和慣性力的歷史沿革》、《動力學普遍定理總結》等論文。六十年代由他主筆的《理論力學教學指導書》,歷經數次翻印,為我校理論力學教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希玉教授特別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與青年教師共同研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在長期的傳、幫、帶工作中,他追求真知的執著,嚴謹求實的教風,精業厚學的魅力,甘為人梯的品格,影響著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師,豐富著他們的的精神世界。文革中,李希玉受到沖擊,但他十年堅守,不忘育人,以他崇高的信仰、堅韌的意志鼓舞著身邊的老師和學生。正是以李希玉教授為代表的老一代工大人的不懈努力,積淀、凝練出內蒙古工業大學“唯實尚行”的校風。

沐風櫛雨 鑄就輝煌

十年浩劫結束后,李希玉任動力系黨總支書記,恢復基礎部后擔任主任,1983年底擔任內蒙古工學院副院長,主持全院行政工作,1984年任內蒙古工學院院長,19879月晉升為教授。1981年至1990年,他還兼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副主任,理工學科組組長、工科學科組組長。

1983年,經過文革后的撥亂反正,社會經濟政治秩序逐漸恢復正常,改革開放的大幕也徐徐拉開。在這樣一個新舊思想激烈碰撞,又充滿勃勃生機的時代背景下,李希玉教授擔任內蒙古工學院主要領導后,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各項路線方針,尤其是關于高等教育的政策要求,及時準確理解、把握中央和自治區決策部署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全身心投入到學院各項改革建設工作中。他堅決落實有關政策,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全院上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日漸濃郁,廣大教師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在辦學中的核心地位不斷提升;他高度重視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引導全院教職工強化教學中心地位,努力營造勤奮、嚴謹、求實、進取的的教風、學風和校風;他積極倡導“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理念,圍繞督促教師參與科學研究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扭轉學院停滯不前多年的科研工作局面;他身體力行,更新觀念,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推動內部體制改革,學院運行管理進一步民主、規范,呈現出新的氣象。“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正是靠著“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的工作態度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在以李希玉教授為主要領導的學院班子領導下,內蒙古工學院教學、科研、隊伍建設、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在較短的時間里步入正軌,人民和師生所期盼真正意義上的高等學府輪廓日漸清晰。

作為院長,他主動適應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轉變辦學思想,探索發展改革之路。在他主持下,學院制訂的《內蒙古工學院1984年~1990年發展規劃》,確立了“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充分發揮潛力,面向內蒙,面向地方,為早日建成適合內蒙古四化建設需要的綜合性工業大學創造條件”的辦學目標。按照規劃藍圖,學院逐步改造老專業,增設新專業,辦專科,爭取碩士學位授權點,多層次多規格為自治區培養各行各業建設人才。這一時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內蒙古工學院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固體力學、無機化工、鑄造和內燃機四個專業為碩士授權點,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校生也由1983年的1697人增到1990年的3842人,七年增1.26倍。這些成績和數字是時任學校領導班子和全體師生員工砥礪前行、堅忍不拔、孜孜追求的印證,更凝結著作為院長的李希玉教授的心血和汗水。

李希玉教授擔任學校主要領導期間,經過多年努力,內蒙古工學院完成了由部屬高校到地方高校的轉變,由一個以單一機械類為主的學校,發展成一所為自治區培養機械、材料、化工、能源、建筑、交通、電子、紡織、工業管理,英語等工管文結合的多科性工科院校,為日后更名內蒙古工業大學打下了堅實基礎。

德譽載身 精神永存

李希玉教授始終矢志不渝堅守著新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把自己全部的光與熱奉獻給他摯愛的內蒙古工業大學的建設和發展,這份追求正是第一代工大赤子歷經年輪洗禮,風雨打磨的執著與倔強。

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師生的尊敬與愛戴。李希玉教授多次受到國家教委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表彰,曾榮獲全國高等教育系統“先進個人”,國家教委、勞動人事部、全國總工會評選的“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被自治區教育廳授予“光榮的人民教師”榮譽稱號。

19933月,李希玉教授離休后,仍以一名黨員干部的政治熱情,讀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學校建設發展。他曾擔任內蒙古老教授協會工大分會會長,組織離退休老教授參與本科教學督導、關心下一代和老教授報告團等工作,獻言獻筞、積極參與,團結和凝聚離退休老同志繼續發揮余熱,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內蒙古高等教育事業。

李希玉教授不但在事業上是我們的楷模,同時他在家庭中也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他與妻子相敬如賓,相濡以沫,對孩子飽含深情,兒孫滿堂,盡享天倫之樂。

李希玉教授走了!但他卻走的如此悄然匆忙。他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他的為人正直、忠厚坦蕩,他的愛崗敬業、甘于奉獻,我們將永遠銘記在心。面對他用心血澆灌過的這片校園,送別的人們多了一份溫情,多了一份責任。

對于李希玉教授的深切懷念,也許我們不必賦予太多的詮釋,詮釋再多也描繪不出他的執著信念和樸實無華。就讓這份懷念,化成春天里的一首輕歌,一支戀曲,在歌曲中眺望他離去的背影,在溫情中指引我們繼續遠航。

(宣傳部)

上一條:自治區黨委決定任金瑞為內蒙古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下一條:全區科技工作會議暨推進眾創空間發展現場會召開副校長栗文義出席

關閉

彩神彩票官网-安全购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