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新聞
小小機器人 承載大夢想——記我校學生機器人工程創新團隊
2014年11月14日至16日,北京,華北五省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激戰正酣。最終,在舞蹈機器人、水中機器人2D仿真和機器人DOTA對抗賽三個組別的比賽中,我校代表隊一路過關斬將,一舉獲得三項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和一項三等獎。
機器人——一個讓無數人感到神奇又充滿幻想的高科技產物,它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和仿生學的產物,在工業、醫學、農業、建筑業甚至軍事等領域均有重要用途。在內蒙古工業大學,在我們的身邊就有著一個神奇而又真實的“機器人世界”,這個“機器人世界”里的成員迷戀著“機器人”,并將自己的課余時間全部用來研究機器人創新設計。他們就是我校學生機器人工程創新團隊,一個在中國機器人大賽中屢創佳績,獲得首屆中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榮譽稱號的優秀集體。讓我們一起走進我校學生機器人創新團隊,感受他們的別樣生活。
重實踐 謀創新
機器人的研發集機械設計、電子、控制、傳感、材料等多學科于一體。我校機器人創新團隊就匯聚了一批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老師和學生,那些屢屢獲獎,為我校爭光的機器人都出自他們之手。
我校學生機器人創新團隊到底擁有怎樣的優勢才能在全國各類比賽中屢次獲獎?帶著這個問題,記者來到位于工程實訓中心的“機器人創新實驗室”。在寬敞、明亮的實驗室里,隊員們專心致志地設計和研發自己的作品,有的在電腦上編寫程序,有的在鋪設機器人運行軌道。就像一個運轉有序的大工廠,流程嚴密、分工明確,卻又和諧統一、配合默契。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大到系統開發,小到一塊電路板的焊接,隊員們都是親自上手,一絲不茍,展現了出色的技術能力。隊員們的小發明隨處可見:一輛依靠砝碼將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無碳小車;幾塊零部件組裝而成的機器人穿上隊員們親手縫制的“戰袍”,不僅可以在展臺上優雅地跳舞,瀟灑地踢足球,甚至可以自由地搏擊,時刻帶給大家無限的歡樂。而機器人實驗室的書柜里擺放著各類獎杯、證書更印證著這個團隊所走過的歷程。一位隊員指著工作室里的各種設備,高興地說到:“我們學校有大量的實驗設備和實驗場所提供給同學們使用,我們就是在一次次的實際操作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設計,不斷進行技術改造與升級。有了不斷更新的技術能力,才能夠放開手腳,擺脫約束,大膽創新,這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也是我們戰勝其他對手的優勢所在:重實踐,謀創新。”
鐘情機器人 傾情待學生
談起自己鐘愛的機器人科研項目,剛從北京出差回來的工程訓練中心創新部部長,也是這個團隊的指導教師李衛國饒有興致地介紹了這次北京之行的收獲,他興奮地說:“這次去北京帶隊參賽的同時還借機補充了老師們在旋翼飛機方面的知識,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作為指導老師,只有不斷了解國際前沿的機器人種類,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帶領團隊取得優異的成績。”從李老師的言語中我們不難想像,創新團隊一步步發展的背后經歷了多少艱辛。
當問起是什么樣的信念讓團隊的老師和學生們一樣對機器人研究這么執著?李老師說:“首先,興趣是最好的原動力。在平常授課的過程中,老師們十分注意發現并挖掘對機器人感興趣的學生,邀請他們加入這個團隊。不斷培養他們的專業技術,使他們在機器人的研究中體驗到創新的樂趣。其次,梯隊是最強凝聚力。我們有著熱情、負責、勤懇的指導老師梯隊,有著激情、認真、踏實的學生梯隊,有著大量實驗設備和場地。就這樣,一屆一屆的比賽經驗、設計思路以及失敗原因被總結并傳承下來,形成了現如今有老師和學生近40多人的創新梯隊,大家各有所長、各司其職。第三,就是責任,要對學生和自己負責。”李老師的話語透露出了作為老師們的良苦用心。機器人研究在我國還是一個剛剛起步的領域,國內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能查到的國外資料也極其有限。正是憑借著對這份事業的持久“狂熱”,機器人工程創新團隊的老師們在艱難的摸索中積累著一點一滴的經驗。
在機器人工程創新團隊里,老師們親切地稱呼隊員們為“孩子”,每一次組隊、集訓、參賽,不管多苦多累,指導老師都始終陪伴在這群孩子左右,不僅負責科研指導,還負責大家的后勤保障。為了科研攻關和提高效率,老師們把假期和課余時間全部用在實驗室,鐘情機器人,傾情待學生。“無論我們每天多早來,老師們都已在實驗室,無論晚上我們多晚離去,他們也還都沒走。老師們嚴謹認真的態度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有時為了多抽時間做機器人,我們干脆把被子抱來實驗室,晚上工作到熄燈后就偷偷的在實驗室睡覺。”聽著隊員的講述,他們的辛勤與幸福不言而喻,心酸而又溫暖。在共同的磨礪與拼搏中,隊員們口中“老師”一詞的意義有了更高層次的升華。工訓中心的王利利老師介紹說:“在那些準備比賽的日子里,我們經常在實驗室里一呆就是幾天,滿腦子都是機器人的影子,但看到同學們夜以繼日的在實驗室忙碌,老師們都覺得特別的心疼和欣慰,心疼那么年輕的孩子要飽受枯燥實驗的‘折磨’,欣慰的是他們為冰冷鋼鐵片制成的機器人注入了熱情、心血和靈性。”正是一次次艱辛的磨練,才促成了一個個獎杯和一本本證書。
學以致用 成長成才
“我們設計的仿真機器魚可以在各自策略的驅動下搶球、帶球、射門、阻擊、守門,最終把仿真水球推自己的目標球門”一名隊員邊演示邊解釋說,“根據師兄師姐傳授的經驗,不斷對它進行改造,這條小魚在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中屢獲佳績。”
據了解,在團隊培養方面,新來的同學一般要接受一年的基礎培訓,從理論到實踐,主要由師兄師姐手把手教他們。一年以后就可以獨立進行具體的設計任務。機器人團隊成員并非全部都是各科成績很優秀的學生,老師們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迫于成員在兩校區都有分布,師資不足,為了盡最大可能的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潛力,團隊采用“金字塔”型人才管理模式,在培養骨干的基礎上,加強梯隊建設,給予骨干成員充分的自主權去組建各自項目的團隊,而在每個項目團隊內部,也有著不同的分工,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特點,優化配置人力資源,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每一名成員都能參與到各種機器人的設計和制作之中。例如計算機專業的同學負責程序編寫,自動化專業的學生負責硬件開發,通訊專業的同學負責訊號傳輸等,充分發揮每個隊員的特點,他們的協作創新能力也得到極大地提高。
機器人創新團隊的經歷不僅教會了同學們做機器人的知識、鍛煉了他們學以致用的實踐動手能力,更使他們懂得做人和做事的智慧,為步入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校學生機器人創新團隊從2007年成立至今,不僅贏得了無數榮耀,而且一個又一個懷抱夢想的學子也通過在這里的熏陶積蓄了展翅翱翔的能量。每年就業季,創新團隊的學生總能得到就業單位的青睞,順利踏入職場。對于畢業繼續深造的學生,創新團隊的經驗也成為他們保送研究生的獨特優勢,受到各高校的偏愛。
時值寒冬,老師和隊員們依然每天起早貪黑的在實驗室忙碌著,備戰即將到來的機器人大賽。看著他們忙碌的身影,在采訪將結束之時,衷心祝愿機器人創新團隊在今后的賽場上再獲佳績,為校爭光。
(供稿:宣傳部學生記者張媛 編輯:毛麗娜)
上一條:2014年教職工乒乓球賽閉幕
下一條:我校舉行2014年暑期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表彰大會
【關閉】